央行首次发布数字人民币白皮书:可搭载智能合约
央行的法定数字货币从2014年成立研究小组,2016年成立数字货币研究所,这次的白皮书是第一次系统性对外披露数字人民币的背景、定义、目标、愿景,以及最为大家所关注的进展和未来规划。
通读这份白皮书,有三点很有意思。
第一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英文名称,之前一直被叫做DCEP,但在白皮书中表述换成了国际使用惯例暂定为“e-CNY”。记得最早是2019年,黄奇帆把DCEP跟央行数字货币对应起来,实际上DCEP是数字人民币最初设计的功能,全称为digital currency/electronic payment。
第二,白皮书通篇未提及“区块链”。尽管在大众认知上,数字货币总要跟区块链有一些关系,但央行一直强调,区块链作为技术,不等于虚拟货币,也跟法定数字货币没有必然联系。在技术路线上,数字人民币不局限于任何技术,白皮书中表述,数字人民币的数字人民币体系综合集中式与分布式架构特点,形成稳态与敏态双模共存、集中式与分布式融合发展的混合技术架构。
实际上,囿于目前区块链技术,在性能上还不能特别好地支持高并发量,这对于主要服务于零售场景的数字人民币来说,如果单纯采用区块链技术,会是一个大难题。比如在超市买个东西,结果付款之后一分钟区块链的节点才确认完毕,后面排队的人估计就要疯了。
第三,数字人民币可搭载智能合约。这个是整个白皮书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消息。之前一些观点认为需要对央行数字货币加载智能合约应保持审慎态度,但今天白皮书正式宣布,意味着央行内部对智能合约带来的便利性达成了统一。
白皮书中表述,数字人民币通过加载不影响货币功能的智能合约实现可编程性,使数字人民币在确保安全与合规的前提下,可根据交易双方商定的条件、规则进行自动支付交易,促进业务模式创新。